第一百八十七章 虏家不解汉儿歌

第一百八十七章虏家不解汉儿歌

“大将军,《雍州政报》上说岐山有凤凰来朝,鸣叫三日后往东而去,是为大吉瑞兆。”笮朴端起茶杯,先轻轻地闻了闻,再细细地品尝了两口,最后在悠悠回味中突然冒出一句。

《雍州政报》是从《雍州刺史邸报》转化而来的。在经过几年的运作之后,北府各报纸是大浪淘沙,有不少很快消失,也有很多历经风雨后越发的兴旺。做为一州的官报,而且是首要之州的官报,《雍州刺史邸报》无论是影响还是质量都只在《武昌公府邸报》之下,后来它改名成了《雍州政报》,和《武昌公府邸报》改名而来的《民报》稳做北府政务地邸报的第二和第一把交椅。

“又有瑞兆?”曾华刚刚喝完手里茶杯里的茶水,听到这话,心里不由地一愣,盘桓了几息才回过神来,“《雍州政报》也开始鼓动上书拥我自立?”

“是的大将军。”笮朴是这一系列行动的幕后策划人,自然知道这些底细。这十几日,北府各地不约而同地发现瑞兆,而且都是新主当立、改天换地的祥瑞。一时长安等地群情汹涌,工、商、农、兵各举代表,纷纷上万民书,请求曾华顺应天意,立尊位以抚万民,定四方。估计再过些时候,路远的秦州、益州、并州、梁州、朔州和凉州都会有祥瑞吉兆和万民书送上来,上尊号,请自立。

“现在《雍州政报》也出手了,这动静有点大了。”曾华既不高兴,也不恼怒,只是淡淡地说道。

“大将军,既然要大造声势,各州的政报绝对是不能少,接下来会是各军报、商报、学报等邸报跟进,现在最热情的是军中和各大学堂,要不是我暗中打过招呼,将你的话传了出去,他们恨不得到三台广场上书请愿。”笮朴笑眯眯地答道。

曾华轻轻地端起茶壶,将笮朴和自己身前的茶杯倒满。看着茶香就着热气慢慢地飘了起来,曾华不由地吸了一口气,让清香充满自己的肺部,回味了好一会才意犹未尽地说道:“军中的情况我倒是知道,怎么各学堂也是如此的心切?”

“大将军,这个你就有所不知。”笮朴依然一边微笑着品茶,一边轻松地回答道:“众所周知,各学堂出来的人多是充任各地官吏。这些各地的学子能报考我北府学堂,多是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今天下大势过半尽在我北府之中,如果再立新朝,自然能有一番新气象,其中的奥秘玄机这些学子自然能知,怎么不心热。何况这些学子多是北地遗民,对江左的态度说不上太坏也说不上太好。而大将军你这十年在北府所做所为,丝毫不亚于前魏武帝那安定乾坤的千秋大功,甚至还有人将大将军与高祖光武帝相提并论。”

想不到自己还有这等威望?曾华不由笑了笑,也许自己会造势吧。光复关陇并州,逐胡骑于朔方,定拓跋于阴山,平柔然于漠北,安西域于绝外,这一桩桩都是光耀青史的大功,加上自己属下的各邸报拼命为自己摇旗呐喊,功绩当然是直追前贤,至少江左朝廷相比之下就比较难堪了。既要会立功,也要会表功,这是曾华在以前那个世界里深刻理解到的真理。

一高一低,自然让人知道该如何选择了。从汉末动荡开始,改门换廷的事可没少见,从前魏受禅于前汉,再到司马氏入主,最后晋室南渡,中原换旗比换衣服还快,这百多年里,上到世家豪强,下到寒门士子,早就练出眼力劲来了,也知道该如何“顺应天意”。

“也行,我们不能光说不练。这民情汹涌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制止的事情,该让天下看看。至少要让江左知道,我曾华在北府还有点基础,百姓多少还是向着我。要是他敢拒绝我的上表提议,我也不怕和他来个一拍两散。不过这《民报》是最后的底线,要是《民报》也出了声就说明我是铁了心要自立,到时回旋的余地都没有。”曾华想了想说道。

“这个属下自然晓得。除了《民报》继续不表态,我还打算让圣教的《真知报》,佛门道教的《佛门启事》和《道门启事》也来凑个热闹。”笮朴喝完手里的茶,舒了一口气说道。圣教和曾华就是穿一条裤子的,自然会万分支持,佛教道门被北府捏在手里,要它圆它不敢扁,自然能一个声音说话。而且这三家在天下百姓心中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佛教道门,在北府以外的影响力不亚于圣教在北府的程度。

“好的,素常先生办事,我自然放心的很。”曾华笑言道。

笮朴也不谦虚,只是笑了笑。他和曾华君臣相得,自然知道曾华的习性和脾气,也不在乎你这点谦虚。

“大将军,你说桓公能接受你的上表吗?”

又品了一会茶,笮朴开口问到另一个问题去了。

“桓公是个好名之人,如今这天下形势他也明了。如是真的顺从江左朝廷意思调过头来与我北府相争,他恐怕和殷浩的下场差不多。桓公如此聪明之人,自然不会成了江左的马前卒。”曾华听到笮朴的问话,知道笮朴还有点担心。要是桓温看破曾华的意图,一心向着朝廷,拒绝曾华的上表,这事就有点难办了。

笮朴听明白曾华的意思。他没有和桓温打过交道,但是也从各种情报中好好研究过这位荆襄诸侯。笮朴从曾华的话中已经听出来了,曾华还有另外几句话没有讲出来。在明眼人心里,桓温也许是个志高才疏的人。不过他善于把握机会,也更善于利用机遇为自己牟取利益。

看到笮朴的眼神,曾华知道他理解自己的意思了。通过前些年与桓温接触,曾华已经知道桓温不是那种大公无私的人,跟自己心中匡扶乾坤的偶像-岳穆、文天祥不是一个档次。你看他这几年的行事,无不是打着北伐的旗号扩充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在曾华看来,桓温的所作所为无不是跟历史后面的那个刘裕所做的一样,不过人家老刘手段要狠辣果断得多,远不是有贼心没贼胆的桓温所能比的。

曾华在书信中已经明白地告诉桓温,如今天下的名分和大义都还在江左朝廷那里,咱们哥俩都还是不要打问鼎的主意,还是老老实实做个位极人臣的“周公”吧。

想了一下曾华的话里话外的提示,笮朴点了点头,大致明白了曾华的意图。曾华表桓温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并表示如果不够还可以为桓温再加个丞相一职,而自己只要个大将军、都督征讨镇抚诸军事,这就表明了让桓温居内,自己居外,一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的势态。

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般指的是总领禁中内外诸军,也就是总管江左都城-建业的防务事宜。虽然现在建业禁中内外诸军没有多少人马,也不可能直接听从桓温的调遣,但是这个虚衔意味着桓温不但可以得到极臣的威望,还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手伸进建业和朝堂。

而曾华要求给自己请个大将军、都督征讨镇抚诸军事,意思就是代天子行征伐之权,安抚各地,与桓温一个在内一个外,各持一方,平分秋色,一起为大晋天下护航保驾、添砖加瓦。

要是桓温不答应的话,以北府现在的声势和实力,曾华完全有资本撕破脸面,自立单干。但是一旦北府雄兵南下,第一个顶雷当炮灰的就是挨着北府的荆襄。既然曾华愿意保持原状,大家又何必翻脸呢?反正灭了燕国,收复的那些地方也不会便宜给荆襄,与其让给江左壮大实力,还不是给了北府,反正他已经是一只老虎,再多两、三个州对荆襄来说结果都是一样。

“至于桓公其它的想法,我就不得而知了,也不好妄加猜想,呵呵。”曾华微微笑了笑,边说边摇头。桓温肯定不会心甘情愿,但是现在形势逼人,荆襄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其实这样的结果对于荆襄和桓公来说是最好的结局,说不定还可以成三国鼎立之势。”笮朴接言道,脸上也满是笑容。

“三国鼎立之势?”曾华不由大笑起来。

笮朴开始是低头喝了一口茶,然后忍不住也跟着大笑起来。

过了好一会,笮朴转移到另外一个话题上去了。

“这期《玄学报》和《正知学报》发表了几篇文章,对大将军西征债券还本派息这件事甚是不满,说大将军这是以利引诱百姓穷兵黩武。”

“穷兵黩武?”曾华不由哑然一笑,“看来是前汉武帝把他们搞怕了。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可是先知老子在《道德经》所说的,在学子们中颇有影响。”

“一打仗就要死人,而我华夏历经兵火,已经是大伤元气,是生休养息恢复元气的时候了。”曾华转而悠悠地说道,“战乱了那么久,天下百姓都渴望安定,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大将军不必在意,现在是定乱立国时期,自是兵兴时期,只有强兵盛革才能靖平四海,重铸太平。这些酸儒不知轻重缓急,只是在那里胡言乱语。”笮朴劝道。

“素常先生,你说同是兴兵举戈,为什么匈奴、鲜卑在寒苦之地越战越盛,而前汉据中原富庶之地打到最后却是国窘民穷呢?”曾华转而问道。

笮朴想了一下最后答道:“以前大将军曾言道,前汉武帝是以尽国之力而全一人之功,这是前汉虽胜却衰的原因,而匈奴、鲜卑却是以战求生路,自然是越战越盛。”

曾华点点头道:“正是素常先生所言。想我华夏先祖,商周以偏师而定天下,前秦以一国而平六国,北驱匈奴,南定百越,拓疆万里,何等气慨。而今我华夏民众人口亿万,远胜古时,却为何任由数十万羯胡肆虐呢?”

听到这里,笮朴不由地也低头沉思起来。

“以前我华夏百姓是虎狼之众,而今我们的百姓却被驯成了一群绵羊。”曾华眯着眼睛说道,“我以民族大义激起了他们的热血,这是因为他们处于绝境,自然会奋起一击。但是太平以后怎么办?怎么样才能让他们长期保持勇武和热血呢?”

“故而大将军以利驱使之?”笮朴闻言眼睛一亮,“前汉的韩信驱三秦之士也是如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是啊,人都是贪婪的,只有对财富的贪婪才会让人保持永远的热情和动力,在曾华所知道的历史上,正是对金银、香料等财富的追求,西方国家才会开创大航海时代,引发出工业大革命,最后完成欧美等国家的飞跃。

“是啊,也许我创造了了一个新的历史,也希望这个新历史能永远延续下去,不要再重复以前的旧途,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能再这样折腾。”曾华喃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