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我们要西征(二)

第一百六十章我们要西征(二)

六月,周太史令康权言于周主生曰:“昨夜三月并出,孛星入太微,连东井,自去月上旬,沉阴不雨,以至于今,将有下人谋上之祸。”生怒,以为妖言,扑杀之。特进、吏部尚书辛牢等谓清河王法曰:“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燕、晋二方,伺隙而动,恐祸发之日,家国俱亡。此殿下之事也,宜早图之!”法心然之,畏生趫勇,未敢发。生夜对侍婢言曰:“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当除之。”婢以告法。法与辛牢及前将军苻飞,帅壮士数百潜入云龙门,麾下三百人鼓噪继进,宿卫将士皆舍仗归法。生犹醉寐,法兵至,生惊问左右曰:“此辈何人?”左右曰:“贼也!”生曰:“何不拜之!”法兵皆笑。生又大言:“何不速拜,不拜者斩之!”法兵引生置别室,废为越王。寻杀之,谥曰厉王

--引言摘述

正在北府上下沉浸在升平元年新春到来的喜悦时,《大将军邸报》升平元年第一期的头版却赫然刊登了一则新闻,硕大的黑体标题特别引人注目-《铁门关惨案》。

“永和十二月九月十一,秦州天水郡长兴商队在西域尉犁国西南的铁门关突遭袭击,数千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马匪’汹涌围来。商队上下三百一十二人除去五人侥幸逃出生天之外,其余三百零七人尽数战死,无一投降。随携货品财物尽数被掠,连其身上铠甲兵器都被收刮一空,遗体惨遭凌侮。”

新闻详细地讲述了长兴商队遇袭的经过,也毫不隐瞒地指出商队遇袭的原因是他们无意中知道了一项西域危害北府的阴谋,所以才惨遭数千“正规骑军”装扮的马匪袭击。整篇文章悲愤、激扬,充满了对勇士们的崇敬,对卑鄙者的愤慨,它用前所未用的语气指出,同胞遇害,是整个官府和国家最大的耻辱,不管他们是在“境内”还是“境外”。

《大将军邸报》文章一出,北府上下震惊不已,而正在大家消化这个巨大变故事件的时候,《市商邸报》突然发力出手,一改以前“充满铜臭味”的作风,慷慨激昂地大肆报道和评论起铁门关惨案,精辟文章接二连三。

《市商邸报》原本专注于市商贸易,是商人们的舌喉,他们为商队说话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他们讲得也很有道理。在《市商邸报》的头版评论中指出,商人往来四方,调剂余缺,沟通有无,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时候,也为众人创造了财富。

对于这一点大家都理解,这是因为在北府开府前后,曾华组建商队商团,开始商贸活动的时候,那些有钱的“世家高门”由于被强制从自己的庄园、部曲中剥离出来,迁徙到了“易于控制”的中心城市,自然而然对曾华的政策有抵触的情绪。加上对北府前途未卜的担忧,他们不愿意投资到其中。

于是曾华就依靠官府的“行政力量”,组建起众多的商队和商社,而“入股投资”多是跟随曾华的将士军官、谋臣文士,还有教会、学堂学堂等曾华一手包办的机构,外加许多对曾华感恩而又有信心的流民百姓们,纷纷响应曾华的号召,出人出钱(这点钱也只能意思一下),也分到了不少“股份”。

在北府强势起来之后,北府的商贸也水涨船高,获利越来越多。一直在旁边冷眼旁观,甚至幸灾乐祸的高门世家看着眼红起来了,纷纷想重新入股投资。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就是拿着一大堆的钱也只能买到一点点股份了,机会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了。富甲天下的北府商业和正在创造天下最多财富的各工场,它们现在一半的股份被曾华-教会、学院、军士等共金会-文武部属-工匠等新兴阶级掌握着。其余的一半股份则有十分之七被北府官府掌握,剩余才留给那些肠子都悔青的高门世家,而他们付出的代价却是前者的数百倍。

所以《市商邸报》敢理直气壮地这么说,众人也不敢有什么异议。而且商社、商队还创造了数额巨大的赋税,而正是这笔赋税为北府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这笔钱让北府可以去修建水利工程,保证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让北府可以广设学堂,提供前所未有的教育;让北府可以供养数目巨大、强大一时的军队。

在历数这些之后,《市商邸报》毫不客气地指出,商队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那么国家该为这些商人做些什么呢?

说完这些后,《市商邸报》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指出,商队所有成员,不论职位高低,贫富贵贱,首先都是大晋北府的百姓。自家的百姓惨死,做为国家和官府又该如何处置呢?

《市商邸报》如此高调地一番评论呐喊之后,各家邸报也不甘落后,纷纷发表自己所代表的“那一群人”的意见,虽然论调不一样,但是大家都对铁门关惨案表示极大的愤慨,纷纷要求北府为遇害勇士们讨回公道。

《提学邸报》甚至提出,国败则家亡,国辱而身耻,这是百姓民众的准则,而民困国忧,民辱国耻却是国家之道。

这篇署名“综缯”的文章一经见报,顿时点燃了这份邸报的忠实读者群-各学院学堂的学生和讲师、教授等人心中的那团火。这些人本来在校园里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准则,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空前高涨,再经过这件事和这些文章的激发,纷纷相约走出校园,在长安城中结队游行,并向三台广场进发,准备在那里举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集会,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

行进途中,不断有长安居民加入,而早早得到通知和联络的咸阳工匠、霸城军官、士官学院等数万人也陆续赶到,加入到队伍中间。而得到消息的商人们也从南市等地赶来,汇集到三台广场。

过了中午,三台广场已经汇集了将近二十万民众。只见平时宽广无边的三台广场现在居然全是黑压压的一片,除了人头就看不清楚其它了。二十万民众分成上千个小圈子,听着圈子中心的一个人在大声地演讲着。这些“颇有目的”的人向许多只是半懂半模糊的民众讲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言真意切的话语打动着民众,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讲鼓动着民众。

很快,一个巨大的声音从广场的四面八方传来,最后汇集成一个巨大的声音:“血债!血债!血债!”二十万民众的同一个声音就像是春雷一样,惊天动地,向长安的四周席卷而去。而二十万民众随声举起的右手就像如同海浪一样,举目无穷,一浪接着一浪。到最后,就是连广场周围维持次序的府兵、民兵、巡捕也站在各自的岗位高高地举起右手,随着大家一起高呼着。

不一会,一名官员站了出来,传达了大将军曾华的通告。他要求民众各自回家,以学堂、工场或者居住的里为单位,推举出代表。大将军将在宪台大会堂里接见这些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就铁门关惨案这笔血债做出决定。

民众们接到了这个通知后,在那些演讲者和巡捕等人的劝告下纷纷退场,返回各自的家中和学堂里。

从第二天开始,长安、咸阳、霸城等地的民众开始推选代表了。对于推选这一套北府民众还是有经验的,他们信奉的圣教就经常要推选教士和牧师。所以在官府的组织下,不到三天,长安等地的代表被推举出来了,人数刚好是曾华规定的六百二十人。这些代表中有学生、讲师教授、农夫、商人、工匠、军士、小贩、官吏等种种人士,都是当地孚有民望的人。由于曾华对于各类身份的代表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而且这些人的数量也是有比例的。

第五日,也是升平元年正月二十六,三台广场又汇集了二十万余民众。今天他们聚集在这里是为了送他们推选出来的代表进宪台,代表自己倾诉对铁门关惨案的愤慨和意见。当然,也不排除大家对这个“新颖方式”的好奇心,想知道接下来这“戏”到底是怎么唱的。不过他们对自家大将军曾华的“惊世骇俗”早就习惯了。

在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中,六百余名代表沿着宽广的台阶,被引进了雄伟三台中最宏伟的宪台。走上台阶,进入到宪台里面时,所有的代表都被这里的肃穆和庄重所感染,不管刚才进来的时候是多么的激动,都不由自主地默然无声,举手投足之间非常谨慎。

三台修建了数年,又装修了数年,它们恢弘的气势早就成了长安的象征。所有见过的人都在猜测它们是干什么用的,但是谁也不知道真实的答案是什么。所以各种版本的传言满天飞,也成了北府百姓饭后茶余的一个谈资。

走完长达四十余米的龙尾道白玉石台阶之后,众人看到了宪台的正门。十六根挑高十六米大石柱支撑着整个大堂,一种伟丽、开朗、辉煌的气势迎面而来,而左右两边的正典、长文两阁却象是雄鹰的翅膀,拱卫着正殿大堂。

从石柱中间走进大堂,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胸膛,昂首走了进去。石柱里面是一条又宽又长的走廊,正横在石柱和正门的后面,而走廊的正中却有六个由两扇巨木组成的大门。这些红色的木门已经被大开,露出里面的过道来。

众人悄然地分成六道走进过道,没多久就走进了大堂,骤然发现这大堂是一个巨大的正方形,正中间却是巨大的圆顶,正合了天圆地方的格局。而最称奇的是圆顶周围镶嵌了一圈巨大的透明的琉璃。阳光透过琉璃投到大堂里面,让整个大堂光线十足,一片光明。